索引号 | 53040020251621420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9-08 |
十年践诺路 澄江化石地博物馆交出这份答卷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瑞铭
9月7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全球南方世界遗产论坛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澄江化石地博物馆”)举行,聚焦“全球南方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议题,深入探讨遗产的“在地化”传播与社区参与、遗产的传播、遗产的数字化发展、跨文化视角下的世界遗产分享等内容。这次盛会,再次让澄江化石地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5.18亿年前很远,澄江化石地很近。今年是《中国世界遗产澄江宣言》发布10周年。近年来,澄江化石地创新构建起“保护—研究—传播”三位一体的“玉溪模式”,在守护生命起源印记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保护——多措并举筑屏障 生态优先守瑰宝
作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以帽天山为核心区的澄江化石地以保存完好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为地球生命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自1984年7月首块长尾纳罗虫化石被发现以来,澄江化石地目前已发现20多个门类、300多个物种的化石,几乎地球上所有现生动物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世界化石宝库”“国际古生物圣地”“生命起源地”“生命摇篮”。
保护,始终是澄江化石地的核心命题。多年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澄江化石委”)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优先、永续利用”原则,秉持“保护优先、科研为基、教育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理念,切实担负起世界自然遗产守护重任,构建起法律、物防、人防、生态修复与规划引领“五位一体”的顶格高标保护体系,让这份不可再生的自然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机。
法律保障为保护划定“硬边界”。自澄江化石地201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省市立法、司法等机关协同澄江化石委持续强化法治护航。2017年《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从法律层面明确保护范围、禁止行为及责任主体,为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我市出台《加强澄江化石地保护协作配合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建立日常联络、技术协作、线索移送等机制,推动澄江化石地生态保护治理从“行政主导”向“立法、司法、政策统一实施,系统推进”升级。
物防技防织密“安全防护网”。在化石地保护区周边,监控探头全天候“站岗”,重要地层剖面、化石点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通过“物防+技防”双轮驱动,化石地完整性得到有效保障。同时,科研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在与云南大学等合作开展研究时,采用CT扫描等非破坏性技术提取化石信息,最大限度减少对原始标本的损伤,为后续研究保留珍贵材料。
人防巡查筑牢“前沿防线”。澄江化石委建立“脚步丈量化石地”常态化巡查机制,每天组织专人专班对化石地保护区进行拉网式巡查,实现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时管控。这支“守护者”队伍既监测盗采风险,又排查生态隐患,有效守住化石地“前沿防线”。
生态修复厚植“保护根基”。我市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抓手,累计投入1亿多元开展生态修复:关停帽天山周边价值200亿元的14个磷矿采点,完成矿区整治、植被恢复;对重要地层剖面周边区域的267亩耕地等进行流转停耕,逐步恢复自然生态;有序退出澄江化石地边缘矿泉水生产企业,减少人类活动干扰……一系列举措让受损生态系统重焕活力,为化石保存提供了更优越的自然条件。
规划引领锚定“可持续发展”。立足长远,澄江化石委编制《云南澄江动物群古生物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规划》等文件,完成保护地勘界立标,构建科学空间管控体系;出台《澄江化石保护地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制度》,严格审批周边建设项目,确保开发与保护“泾渭分明”。这种“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为化石地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守护自然遗产,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过去与未来。如今,澄江化石地的保护成效已获国际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遗产咨询评估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连续8年对澄江化石地的保护前景评估结果均为良好等级(最高级),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入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公布的全球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
从法律到技术,从巡查到修复,从规划到协同保护,这套“组合拳”不仅守住了5.18亿年前的生命记忆,更让这座“古生物宝库”在科研、教育、文旅等领域持续释放价值。未来,这里将继续以守护为翼,让古老的生命密码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研究——深耕细作探起源 协同攻关揭奥秘
在澄江化石地博物馆入口处有一块醒目展板,上面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澄江化石地的高度评价:“澄江化石地保存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化石。澄江化石地的岩石和化石展示了非凡的、保存精美的生命演化记录,是距今5.18亿年前寒武纪早期地球上生命的快速辐射演化的见证。几乎所有后生动物门类都起源于这一短暂的地质历史时期。澄江化石地众多的地质证据代表了化石保存的最高质量,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完整的记录。澄江化石地是最早的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记录之一,更是一个深入认知寒武纪早期群落结构的独特窗口。”由此可见,澄江化石地的高研究价值举世公认。
“澄江化石地保存了早期复杂动物出现之后不久形成的完整海洋生物群落。其特异的埋藏方式使骨骼化动物的硬体、软体组织及各种软躯体动物都能完整保存,这在化石记录中极为罕见。”澄江化石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金宏森介绍,澄江化石地完美定格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为世界打开探索生命起源的时空之门。正因如此,澄江化石地在古地质、古海洋、古生物等方面的研究价值极高,是相关学术研究和科学探寻的焦点,也是未来有可能产生重大学术成果的载体。
从1984年发现首块长尾纳罗虫化石到2004年开启申遗之路;从201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2020年澄江化石地博物馆建成开放。41年来,澄江化石地构建起了一套系统性、多层次的科研体系,通过柔性引才、跨机构协作、硬件升级等多维度发力,在古地质、古海洋、古生物研究方面与国际接轨。
在人才战略上,探索出“柔性引进+本土培养”的双轨模式。成立以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舒德干为首的澄江化石地保护利用专家工作组,与省内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先后设立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同开展研究,成功引入丛培允、刘煜等古生物领域顶尖专家,将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技术引入到澄江动物群化石标本的研究当中。截至目前,针对澄江化石地的50多篇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本地科研人员培养同样成效显著,有多名澄江化石地博物馆员工攻读并取得进化生物学、古生物与地层学等博士学位……这种“外引内育”的模式,使澄江化石地科研团队完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国际对话的能力跨越。
跨区域科研协作网络持续扩展。澄江化石地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建立战略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和科研工作站。这种“院校+遗产地”的联动模式,已促成1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落地。近年来,由西北大学韩建研究员等所作的《热埋藏实验挑战澄江生物群超微结构保存》论文被《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生物科学》收录发表,让澄江化石地再一次引起全球古生物学界的高度关注。
硬件设施也在提档升级,澄江化石地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蒋娜介绍,该馆对藏品库房进行提升改造,配备了显微镜、采集工具等研究的设施设备,目前已具备了在博物馆开展研究的基础条件。
经过系统性耕耘,澄江化石地的科研成果开始集中涌现。近三年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7篇由澄江化石地博物馆员工主导完成。
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研究体系,极大推动了全球古地质、古海洋、古生物研究迈向深入。通过构建“科研工作站—高校联盟—国际平台”的三级架构,澄江化石地不仅成为破解寒武纪生命密码的重要枢纽,更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自然实验室。随着科研的持续深入,这片沉睡几亿年的化石宝库,将持续为地球生命演化研究提供震撼世界的科学答案。
传播——以馆赋能塑品牌 文化破圈连世界
初秋时节,澄江化石地博物馆游人如织。该馆是澄江化石地对外传播展示澄江动物化石群学术价值、国际贡献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以5.18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生命密码为引,架起连接远古与现代的传播桥梁。
该馆副馆长郭进介绍,该馆集收藏、研究、展示、研学、旅游于一体,展陈以“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为主要脉络,馆内有6万余件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物标本、100多个古生物高仿真模型、200余个科普视频及10余个互动展项。该馆用高清数码技术复原出了“化石宝库”“5.18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沧海桑田——抚仙湖·帽天山的变迁”等特殊场景,系统讲述地球生命演化史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澄江化石地博物馆先后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等殊荣。自2020年8月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90余万人次。”金宏森介绍,该馆的建设有清晰规划——打造“生态文明大众化传播基地、全球古生物学家圣地、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中华文明传播新高地、科普研学旅行目的地、生命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云南省重要会客厅”和建成“国际一流的博物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会客厅”。
作为中国首个建在化石遗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馆,这里不仅是科研圣地,更是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蒋娜介绍,近年来,该馆创新构建起多维融合的传播模式:将讲解台及讲解设备前置至场馆入口,优化“馆内+馆外”游览动线,串联起馆内藏品展陈以及馆外的球幕影院、“源宇宙”等室外项目;引入XR沉浸式体验设备和4D、5D影院并投入使用,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的星空望远镜项目预计今年10月投入使用,让古生物“活”起来、让星空“触”手可及;深化“馆校社”联动,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壮大科普研学师资力量,开发出“小小讲解员”“小小考古学家”等主题研学活动和生命起源之旅、亲子考古营等精品研学旅游线路;研发、销售澄江化石地元素文创产品,去年实现运营收入1000万元,今年截至目前达500万元;成功举办澄江生物群发现40周年系列活动——国际古生物学术论坛、全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成效评估工作培训班等全球性、全国性活动,以跨越5.18亿年的生命演化密码为媒,架起生态文明对话新窗口。
另外,在品牌传播上,澄江化石地博物馆突破地域限制,构建全国性传播网络: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联动、陈列展与巡展结合”的模式,与省外多家博物馆等举办联展、巡展活动,成功推动“澄江化石地故事”破圈,将对外宣传、形象塑造、品牌打造与资源转化有机结合;“澄江化石地古生物化石”相关内容纳入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发行《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特种邮票588万套,实现文化传播载体的历史性突破,让“澄江化石地故事”传播更广、载体更大,“古生物化石”品牌日益增色、影响力不断提升。
相关阅读: